《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蕴精神之脉 立鸿鹄之志

   期次:第327期   作者:◎ 王洁茹   查看:79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历史的回声昭示未来。动荡的岁月和不渝的信念同积极的思想碰撞出燎原之火,由无数仁人志士簇起的辉煌光亮,绵延至今。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1915年,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诸多苦苦追求救国真理的青年学子,将其视为救国药方,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上下求索。鲁迅在对封建文化进行痛苦反思与深刻批判中,写就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敏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改造的划时代意义,月淡星疏天欲晓。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熔铸了无数志士的救国热忱,“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民学习新思想,工人运动掀热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因着满腔热血为报国的热情,怀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信念,守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才得以熬过暗夜,迎来光明。

从剥削到解放,反映出的是人民内心深处对“民主”的向往。新中国用新面貌向世界宣告,弱国已往,华夏之今,如龙腾飞。而那些终变成书籍上一行行字句的岁月虽已尘埃落定,其精神之火却代代相传。留史以鉴今,它告诉我们,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千载山河多壮丽,百年岁月俱峥嵘。百年以来,全党带领人民取得诸多成就。从只会搬用洋炮洋枪发展成为当今军事大国;摆脱无外交之弱国的沉痛标签,硬气地发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的回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彼时的成就带来的是底气和信心。而未来是“新”青年的舞台。铭记历史,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仇视,是因为先辈们眼里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如果能够穿越百年时光,我想说,后代享受到了先辈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也誓将一往无前地赓续信仰,将最热忱的爱完完全全地献给这片土地。

我们生在了美好的时代,但赋予我们更多幸福感和自豪感的,是祖国。作为大学生,我们既无挽弓持枪、守卫山河之体魄,亦无字字珠玑、震悟大千之才华。唯有坚定信念,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内修其志,外修其容。把为祖国建设献力作为目标,一往无前地朝着理想奔赴,有朝一日终能实现自我价值,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将满腔热血献给祖国。先辈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为国家寻找出路。吾辈定当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屹立于民族之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613次访问,全刊已有352247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