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你是只会说 “呵呵”的人吗

   期次:第311期   作者:卢晨依 黎柳   查看:35   

       如今,网上交流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顺势而生的表情包文化、网络用语文化等势头正盛。譬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常以一方的“呵呵” 两字终结。呵呵已从最初单纯的语气词转变为如今一种中立甚至偏向于嘲讽的表达。收到此类消息者,仅仅从两字便可察觉到对方的冷漠和不屑,以及欲以终止对话的想法,顿觉受到对方的不甚尊重和贬低,而选择不再回复消息,两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或多或少受到冲击。

既然“呵呵”两字对人际交往几乎有弊无利,为什么还如此广泛地被年轻人所使用呢?

聚焦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可以观察到其中一部分人渐渐体现出anti-social(即反社交)的倾向,我们喜欢自己独处,有自己的个性,不在乎外在的评价。而当下此类人群的数目正不断增长,反社交思想有呈大面积燎原的趋势。那这是为何呢?

在这个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物质社会,部分人群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表现出的自私自利行为,使得社会人情冷漠,缺乏信任与真诚。渐渐地,多数人与不相熟的人往来会产生莫名的压力和不适,愈加倾向独处。久而久之,大家认为避免过多的人际接触利于减少受到伤害的机会。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力求全面发展,但部分人却在社团活动和学习的平衡中失去自我。校园生活偏于快节奏,碎片化的时间里,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消说能建立一段真诚的友情,因此不少人更愿意将时间花在与大学前的至亲密友上。同时,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公众舆论的影响愈演愈烈,这导致人们对私人空间的要求更加迫切。诸如此类的原因还有许多,沉迷虚拟游戏、偏向网络交友等等。由于社会风气、生活方式、个人性格等综合因素的复杂作用,展现出anti-social倾向的大学生日益增多。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这样描述。有一类人,他们并非不善言谈,而是觉此疲乏;他们并非缺乏朋友,而是寻求知己。他们居于一隅,从事自己所爱,毋论外界风雨,依旧安然自若,云淡风轻。

  处于anti-social的境况,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一部人苦于孤独表象,茫然无措,既不识周遭, 亦难辨自我;还有一部分人,则在独处中找寻自己, 饶有兴味地把玩着自身与外界的平衡杆。而与anti-social人群恰恰相反的,仍有大量渴望接受新事物的人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他们热衷社交,为人热情,广交朋友。2017级医学院临床医学5 班的熊奕说:“我喜欢交朋友,有朋友分享喜悦、缓解压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认识新面孔,我总能感觉自己又进一步拥抱了这个世界。”

培根曾言:“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毋庸置疑,友情自古以来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与人交往联系亦是难以避免的,一味逃避不仅影响个人的情志,更会一定程度加剧社会人情的冷漠。

南森所言,“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这与歌德的“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争论多元方称百家争鸣,性格各异方成多彩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和社会周遭的相处方式,只需保持自我与外界平衡即可。那么,此刻的你,如何选择?

湖南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945次访问,全刊已有351698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