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湖湘杏林人:陈乃宏:为了共同的梦

   期次:第284期   作者:银洁   查看:14   

    近日,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对中药学专业认证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中药学专业认证工作正式提上日程,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这是院长陈乃宏和药学院的广大师生披星戴月,热热闹闹搞完四十年院庆后,将要面对的又一件大事。自2014年被引进到大学担纲药学院院长,一转眼,关山迢迢从北京到湖南的陈乃宏,在这氤氲了幽幽岐黄药香的南国杏林沃土,已近两年。这两年,陈乃宏的到来,为学院带来了哪些变化?他,是如何适应着从名学者到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嬗变?
    带着这些疑问,本期,我们走近了药学院院长陈乃宏。

    往事回顾:2014年,大学为寻求药学院“领头羊”,四处求贤纳才,并将我校研究生校友陈乃宏教授纳入视野。当年8月,校(院)党委书记黄惠勇,校长廖端芳赴京,拜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所长蒋建东等,从组织层面上就引进陈乃宏一事与药物所进行衔接,达成了良好意向。9月,蒋建东与陈乃宏来校,与我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框架协议基础上,10月份,我校正式聘请陈乃宏为药学院院长,首聘期为三年,我校为其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及其它相关条件,陈乃宏主要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具体履行校所合作的相关协议内容。

    陈乃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中联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神经分子生物学、中药药理学、神经系统疾患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作用机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与学术专著10余部,申请专利11项,参与完成的项目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1.问:您是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在北京也发展得非常好,这样的条件之下,您为什么愿意转战湖南,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这么高大上的平台,来到地处内陆省份的我校?
    答:第一、我喜欢湖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有三湘四水,资源丰富,钟灵毓秀,是“九州粮仓”、“鱼米之乡”,尤其人才辈出,灿若星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我喜欢的;第二,母校情意难忘。湖南中医药大学是我的母校,对我的成长、成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响应母校召唤,奉献母校,回馈母校,是我的应尽义务。第三,我看好中医药。中医药是国粹,几千年来对国人健康贡献巨大,尤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大环境好,机遇多多;第四,我更看好大学。大学领导不远千里北上,多次与我沟通协调,他们的拳拳诚意令我感动,为了大学发展的殷殷心意更让我钦佩,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大学内涵建设、开放办学的鲜明理念,感受到了大学积极盘活人才机制,创新“引智”渠道,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的眼界、魄力与担当。这样的大学,必然有着美好前景!这样的大学,我要来,我要加入这样的团队,为共同的大学之梦、发展之梦走到一起,奋斗在一起。

    2.问:您过来之后,感觉学院的情况如何,最突出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
    答:到大学之后,经一年多来与大家的接触了解,感觉广大职工都在为了学院的发展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关于优势与不足,我认为最明显表现在科研上。优势而言,客观上我院人才较多且来自多所院校,具有集五湖四海的“杂交”优势;主观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均有在科研上,尤其是在新药、食品研发方面做些贡献的想法。不足也很明显,客观而言,到我来时,药学院没有一个用于研发的公共平台,老师们做实验几乎都要跑到其它院,甚至外校去,非常不便;主观上的不足就是“满足”,有些教师认为能讲好课,能做好本职工作就“满足”了,没有进一步的科研意识。

    3.问:围绕存在的不足,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调整和改变?
    答:针对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立即构建公共研究平台。在我院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争取全院职工的支持和院领导班子的同意,去年五月份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并公开竞聘了中心主任。近一年来中心运转良好,2015年所有使用我院公共平台的大学(包括2所附属医院)教师、科研人员的测试费,均由药学院支出,为学院和大学的相关科研工作发挥了较好作用。而且应科研人员的要求,分析测试中心全年对外开放,去年寒假期间只在2016年春节休息了三天,几乎每天都在为院、校科研人员服务。今年在大学的支持下,准备再建一个“药理活性评价中心”,缓解生物学活性及药理学方面没有公共平台的困境。我们也在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联系,希望在大学内建一些校企共用平台。
    二是采取系列措施,鼓励和引导一些有较好学术背景的教师,积极参与研发工作。制定了院内的科研人员编制,还将制定科研成果、业绩奖励机制。两年来,组织院内外教授对申报的近四十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进行了修改和评阅。对2015年获国家自然基金的所有项目团队均给予了院内奖励。选送了一批科研积极性强的师生,到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等单位学习进修(2015年4人,2 0 1 6年预计6—7人)。系列措施明显提升了全院教职工,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4.问:我们发现,药学院这两年扎扎实实搞了不少事情,比如说四十年院庆啊,拿了好几个国家自然基金啊,能不能给我们系统说说?大家都很关注您的到来到底带来哪些改观,尤其更关注大学党委盘活用人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的扎实成效。
    答:中医有梦,大学有梦,药院有梦,学院每位教职工也有梦,我们把个人的梦都汇流到了这些大梦,众志一心,诚诚恳恳努力,踏踏实实收获。药学院2015年度绩效考核排名大学第一,就是大学对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高度认可。
    这两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我们增强实力、扩大我院在国内外影响的改革和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是活动举办有亮点。我们以药学院40周年庆典为契机, 举办了系列有规格、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包括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第十二次年会、第五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国际学术会议等,有效提升了药院和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第二是项目申报有突破。在纵向课题申请上, 2014年实际申报数7 9项,2015年实际申报数93项,增长到117.72%。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元。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获得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2项,共计经费149.9万元。此外,还申报成功湖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平台、优秀青年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第三是机构设置重科研。我们完成了药学院三系一中心的建立和人员配置,初步创建了创新药物研究所,并初步实行科研岗编制和考核;成立了药学院学术委员会。第四是人才建设有水平。学院新增湖南“芙蓉学者”王炜教授、郑熙隆教授,实现零突破,聘请了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庾石山教授、刘凤鸣教授为药学院客座教授。第五是就业工作有实效。就业是生命线,近年来我院围绕就业工作,采取了就业困难毕业生“教师‘一对一’帮扶”、“阳光工程”项目、实习就业联动化、用人单位分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就业率,2015届566名学生均安全、顺利毕业, 年终就业率为98.76%,居全校第一。

    5.问:您认为,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培养出您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答: 我认为, 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多种素质, 但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学教师应具备渊博知识,尤其是本专业知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关键作用,所以对专业课应有深入研究,并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本专业学术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其它学科发展状况。在学术科研方面,要学有建树,有自己独到见解,才能够以科研促教学。
    二、大学教师应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能因材施教。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 他( 她) 们来自不同的区域, 文化背景不同, 经济差距、地域差异也较大。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素质、理解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充分点燃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掌握知识, 增长才干, 快速成长。
    三、大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往往已经成年,智力和情感都与教师接近,所以教师要灵活把握师生关系的尺度:在道德学问上,教师是学生的师长和楷模;在思想情感上,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起到身作表率、润物无声的作用。
    至于培养理想的教师,是件复杂的事,我认为,首先,需要社会、大学、学院等多方联动和投入,其次,入职选拔时的把关至为重要,此外,选进来后的进一步培养必不可少,可以说,“选拔”和“培养”,都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

    6.问:您认为药学院有哪些学科特色?您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大体规划?
    答:当今的药学学科与中医基础或临床医学有许多不同,最明显就在于药学学科内大多数专业都是“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必须有充足的科学实验数据,才能解明科学真相。换言之,大量的仪器测试、认真的实验数据积累、客观的科学分析,是推动药学诸多学科发展的根本,甚至药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也应当以科学实验研究为主要培养方式。
    从这一方面来讲,我认为药学院未来发展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发展、以研发求贡献作为发展规划方向。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我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集中优势人才、资源,共同合作攻关,研发社会亟需的医药、保健产品。通过为社会付出我们的科研成果,获得社会给予的相应回报。因此,我们将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尽快推动科技改革,构建有利于合作研究的公共平台;针对药学的学科特色调整和改善业绩考核、评价、分配体系,使之更有利于药学院的长远发展。我充分感觉到:药学院广大教职员工求发展、谋贡献的积极性强,信心满满,已经“整装待发”,期盼大学党委、行政及各兄弟单位给予大力支持!

湖南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607次访问,全刊已有3516532次访问